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疏影路1280號
傳真:021-54883445
郵箱:sales@sansitech.com
從古至今,縣域發展一直是安邦定國的基石。當下,縣域經濟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1年前,浙江省嘉善縣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5年前,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2年前,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
古稱蓉溪的嘉善大云鎮,人文底蘊深厚,保護傳承并蓄;坐擁3個4A級景區的大云,文旅資源豐富,宜居宜游兼具;鮮艷靈動的小火車在歌斐頌巧克力景區穿行,四季花海在碧云花海景區競相綻放……仲夏時節的大云鎮轄區內實現產業、文化、村莊、田園、生態等有機串連,“甜蜜小鎮”的美好已漸漸改革探路向新而行。
全域融合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
近年來,嘉善深入培育打造“善文化”縣域人文品牌,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按照“中心—所—站(文化禮堂)—點”四級架構,以“五善五實踐”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嘉善模式,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
近年來,嘉善縣大云鎮以國旅創建為目標,對標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標準,找差距,補短板,著力推進文旅融合、體旅融合、農旅融合等全域融合工作。在此大背景下,繆家村也積極創新旅游業態發展,依托全域旅游開發,不斷吸引優質非遺項目與人才落戶集聚,打造起非遺“手藝村”,以文化特派員丁海龍泥塑為重點發展對象,培育起泥塑展示、培訓、體驗、銷售等為一體的非遺業態,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讓泥塑非遺在繆家村得到了進一步活態傳承。
繆家村的孩子們正在手工制作泥塑(曾慶華 攝)
走進大云鎮繆家村文化特派員工作室,一股濃厚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泥塑作品,仔細看,這些“泥人”承載著民族民俗、農耕文化、工匠文化...泥土在他手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村民楊彩珍說“我們家小孩很愛去丁老師那里做泥人的,一呆就是一下午,有時候還會捧著他自己捏的作品回家給我們看。”截至目前,丁海龍已到繆家村開展泥塑培訓16場次,課程總計服務村民400余人次,基本上每周一次的“陪伴式”活動大大激發了村民對泥塑的熱情。
如今,繆家村文化禮堂是浙江省12個農村基層“文化禮堂”示范點之一,由中國美院參與設計,以“幸福繆家”為主題,結合“一廳三室”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禮堂內設小展廳、文化特派員工作室、善味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功能區,禮堂外配2.9萬平方的幸福廣場,廣場分區域設有空中步道、籃球場、門球場、老年健身場所、兒童游樂區、親水平臺、室外觀影區等多區全民健身休閑場所。
在繆家村的十里水鄉·日光域營地樂園是大云鎮特色區塊有機更新和存量資產改造利用項目。項目正式簽約于2023年7月,總投資1億元,當前完成投資2000余萬元。該項目通過盤活十里水鄉游客服務中心場地,引入豐富業態,打造多功能、多服務的戶外休閑樂園。樂園于今年3月底正式開業,五一期間實際入園游客數突破5000。改造后的十里水鄉游客中心,將室內活動與餐飲服務融為一體,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豐富了游客的游玩體驗。相信在未來,它將繼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玩,為嘉善的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如畫
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美麗底色。今年5月15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24年第一批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嘉善縣碧云花園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成功入選。
景區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嘉善縣縣花——杜鵑花的種植、繁育和種質資源保存工作。其中,特設了一個占地300畝的繁育保存基地,這里匯聚了100多個經過精心選育的優良杜鵑品種,更儲備了15000盆精品盆景和80萬盆精品盆栽。碧云花園的杜鵑花不僅在本地享有盛譽,更在全國性的展覽中屢獲金獎,成為了嘉善縣的一張閃亮的金名片。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精湛的栽培技藝更是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著浙江園藝藝術的最高水平。
碧云花園杜鵑坊盆棧園一角 (曾慶華 攝)
4000平方米的熱帶植物園里,既有姹紫嫣紅的特色植物杜鵑花,又有數百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云想花園、東部花海、蔬菜花園、花花幼兒園、蜂墅家園等室外場地,孩子們可以采摘瓜果蔬菜,培制植物盆栽,與各種飛蟲、爬蟲親密接觸。截至目前,碧云花園共有600多種植物在此扎根孕育,是嘉善縣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其中,有特色植物杜鵑花126種,鄉土植物63種,中國特有植物132種,還有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200多種,為鳥類、昆蟲等提供了重要棲息地。
如今,碧云花園還是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目前為止已有全國各地學員近5萬人到基地學習。‘一個班30~100人不等',主要培訓與農業、千萬工程、和美鄉村等相關的內容。”嘉興碧云花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琳琳說。一直以來,它不僅是一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碧云花園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打造特色鮮明的三產融合示范園區、生態休閑旅游深度融合基地,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教育、自然科學普及等,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
在碧云花園,豐富多樣的自然“精靈”以簡單直觀的形象展示在人們面前,儼然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產業經濟轉型提質雙輪驅動
一手抓文旅產業品質賦能,一手抓工業經濟轉型提質,大云鎮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2024年,我們將牢牢把握‘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一總基調,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挖深產業發展潛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大云鎮黨委書記馬超說。
在去年深入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的基礎上,大云鎮將繼續盤活物理空間,加快推進中德產業園三期區塊整治提升工作,加速調整康興未來板塊規劃,為經濟發展預留足夠空間。同時,全力推進5G現代通信產業園三期、云飛“8+1”等園區平臺竣工投用。
嘉善三思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經理楊順興(右一)介紹企業技術情況 (曾慶華 攝)
如位于大云鎮的嘉善三思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LED產品,為深中通道這個超級工程提供了LED隧道照明、東西人工島照明及顯示、管理中心顯示系統等。其中深中隧道長6845米,為雙向八車道,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內有三思光電提供的超30000套燈具。“深中隧道采用了三思光電的反射式發光技術的LED隧道照明燈具,實現“見光不見燈”的效果,發光面非常均勻,無可視眩光、不刺眼,也沒有可視頻閃。隧道照明根據內外光線、色溫數據以及交通量變化等智能感應,精準調控燈具亮度、色溫,為車輛提供安全保障。”嘉善三思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經理楊順興說。作為銜接兩岸的重要節點,海中兩座人工島同樣閃耀“嘉善之光”。三思光電為東人工島和西人工島匝道提供了管狀護欄燈低位照明等共計10000余套。目前,三思光電在隧道照明工程中,憑借LED新技術已打造2500多個成功案例,包括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有萬里黃河第一隧之稱的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等超級工程。
大云鎮是嘉善面積最小的鎮,產業高精尖、企業精而強是寸土寸金的必然要求。今年,大云鎮聚力外引內育,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計劃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3家以上,瞄準現代通信、清潔能源裝備、現代裝備制造等領域,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
隨著高鐵新城的快速發展,大云鎮還依托高鐵新城片區完善的商務辦公、商業配套,協同云帆大廈、金融中心做好產業招引工作,聚焦電商直播和電子競技兩大業態,發展總部樓宇經濟,力爭引進生產性服務業項目5個以上,年營收新增10億元以上。
當下,在嘉善,城與鄉之手握得越來越緊,嘉善針對縣域發展中經濟轉型、城鄉融合、要素流動、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共性問題和突出難題,積極探索解決路徑和可行方案,打造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經驗,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記者 曾慶華)
記者手記:
嘉善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曾經面臨相對封閉的區域經濟以及較低的城鄉居民收入,嘉善卻實現了從農業縣到經濟強縣、從封閉的區域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其中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突破,無疑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這是一幅城鄉融合的新圖景:戶籍人口基本醫療參保率達99.65%;城鎮化率達75.2%;累計開展五輪“強村計劃”,村均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突破480萬元;城鄉一體“10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58個,全縣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5798平方米;農村學校名師覆蓋率達到100%;縣域急救平均反應時間7.66分鐘,全國領先。
在城鄉統籌融合高質量發展奮進中,一條條美麗鄉村風景線正逐漸延伸、連接。而美麗的背后正是“生態綠色”的核心引領。嘉善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先行探路、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